摘要:但这种道德理性不是建立在内在人性之上,而是建立在对文理的认识之上,通过认识和修养,内化为人的本质。 ...
我们传统是讲究博通之学,四部之下没有具体的学科分类。
但是一看便知,这种名正是实现仁心、良知而得的社会评价,其目的是为了扩大仁人君子的影响和作用,不是为了当名人。文学家虽不是学者,但道理是一样的。
所以,知情合一,才是良知的根本特征。孟子的一生就是为了捍卫社会良知而奔走呼喊的一生。现在社会上有种种怪现象,真是匪夷所思,而对这些现象,有良知的学者应当站出来进行评判。至于人文社会学者,就更加关注良知问题。有的则将博士生写的文章署上自己的名字去发表。
良知是在实际生活中才能表现出来的,不是事先有很多现成的是非善恶摆在那里,它只是辨别实际的是非、善恶的能力。目前大学教育质量与学术水平的下降,与此有直接关系。这是一种很特别的目的论。
在后来的使用中,人伦物理实际上变成一回事了。王充批判了目的论,提倡自然论,同时也批判了天理论,主张物理论。但是罗钦顺在提出理的客观性及其认识的可能性之后,并没有继续前进,而是又回到性理之学。[26]《论衡集解·本性篇》,第67页。
对顺而不妄的最好解释就是有序化,或者可解释为规律。这就是他所说的德生于道而有理,守理则合于道[17]。
至于他所说的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,显然是讲性理,其内容同程、朱一样,是指仁义礼智等道德理性。[32]《二程遗书》卷二十二上,《二程集》,第291页。尽管他的最终目的是明心中之理,即性理,但这种向外格物穷理的方法,却具有认识论的意义。三、物理 两汉哲学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,出现了新的思潮,这就是以万物发生说为特征的宇宙论哲学。
至于穷理为什么能尽性、尽性为什么能至命,《说卦传》的作者虽然没有进行具体阐述,但是他把性命和理联系起来,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发展。[19]宜适是一种价值理性,其具体内容便是义。[39] 这说明,程颐所说的物理,大致上都是与性理相联系的,即便是涉及自然界的事物之理,也是在目的性的范围之内,而不是纯粹的认知理性的问题。这一发展对后来的宋明儒学产生了很大影响。
大体而言,王充认为,人的品德之好坏,是由禀气清浊即自然原因决定的,但又重视积习等社会原因。天道流行,赋予万物,人得之以为性,性就是理。
所谓理,性是也[35],就是说明理的生命意义。其命于人就是性,所以性又称之为生理或性命之理。
[47]《孟子字义疏证·理》。礼即文理,虽然是由圣人制定出来的,但其依据则是自然之大理。从宇宙论的角度看,理是天道流行、生生不息之理。物理来源于神化,而神化是道的作用。他说:凡以知,人之性也。他认为,这两方面的理,其意义是不同的。
[31]《语录上》,《张载集》,第321页。在这一变化中,万物相应地得到了秩序,这就是物理。
被称为理学之宗的周敦颐,提出了理性命的问题,这显然是从《易传》而来的,但他未来得及作进一步发挥。正因为它是人的价值之所在,所以才能够悦,这种悦,正是人的道德尊严之所在,正所谓心安而理得。
其所存者便是心,心是虚灵不昧之物,有知觉思虑,是主宰者,就其主宰而言,心就是性,所谓心即性也[33]。一是指实理、事理即物理,这是关于自然界方面的。
[33]《二程遗书》卷十八,《二程集》,第204页。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,可说是为后来的儒家道德理性主义学说奠定了基础。一则健顺五常,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万物皆有理,若不知穷理,如梦过一生。
……阴阳调和,万物靡(靡,无的意思——引者)不得其理矣。王夫之承认,理是抽象的、不可得而见,但它就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,而具体事物是可见的。
一则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。他说:德生理,理立则有宜适之谓义,义者理也。
不过,贾谊不是从心性论而是从宇宙论上论证了这一学说。理的根本义是生,即生道,具有生命意义,且具有目的性意义。
[42] 这里所说的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,就是指物理而言的,它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规律。在戴震看来,理是具体的,不是抽象的,是使事物区别开来的特殊本质,而不是概括一切的普遍本质。西方的上帝是超自然的绝对实体,而董仲舒所说的天,虽然是人格化的神,却又在自然界的运行变化之中,通过阴阳四时的变化显示其目的性。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,可说是为后来的儒家道德理性主义学说奠定了基础。
[30] 这里所说,是指物理而言,可以成为认识对象,因此,便有穷理的问题。礼被说成理,就取得了客观的理论依据。
荀子是儒家中最重视礼的一位思想家,礼是客观的社会制度和规范,荀子认为,它代表一种客观秩序,这就是理。汉初儒者贾谊,接受了黄老思想,提出道生德、德生理的命题,认为理从根本上说,来源于宇宙论的道。
[24]《春秋繁露·五道通》。这里暗含着一个意思,就是经过治理,使其条理化、规则化。